土耳其,人工智能,阅读经典 - 我的2022年终总结

土耳其,人工智能,阅读经典 - 我的2022年终总结

2020年3月初,在哥伦比亚政府宣布即将关闭海陆空边境,无限期封国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

A. 动用保险公司的政治避难条款"免费"逃回国

B. 留在哥伦比亚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站在2022年底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硬着头皮选了B,否则今天我八成也会发出类似"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这样的唏嘘。

接下来,我会以“土耳其”,“人工智能”和“阅读经典”这三个对我影响最大的方面,总结一下我的2022。

土耳其

从2022年1月8号落地安塔利亚,到2022年12月15号飞离伊斯坦布尔,得益于土耳其不是数字游民签证,但胜似数字游民签证的游客居留政策,我们在这个神奇浪漫的国度生活,旅行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其中的前五个月在地中海边上的卡什小镇(Kaş),又在棉花堡旁边的Denizli度过了一整个夏天。

在入秋的两个月里,走访了土耳其最西面的Izmir和Çeşme半岛,中部的Salda湖,有小大理之称的Eğirdir,又来到了土耳其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卡帕多西亚,在这里度过了梦幻般的两周时间。

继续向东,从开塞利搭上了凡湖特快列车(Van Golu Express),一路来到了土耳其和伊朗边境的重镇凡城(Van),接着北上到土耳其与亚美尼亚接壤的Doğubayazıt和Kars。

而后搭乘东方快车(Dogu Express)的返程列车,途径土耳其的寒极Erzurum,一路向西来到了首都安卡拉,并最终乘坐土耳其高铁YHT来到了土耳其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中心,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名城 - 伊斯坦布尔。

在我看来,土耳其因为其偏绿的宗教背景和在国际上的政治声誉,一直都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数字游民目的地。在谷歌上搜索,你会发现大部分信息都是关于伊斯坦布尔和安塔利亚这两座城市,然而土耳其真正适合数字游民旅居的好地方远不止于此。

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地理节点,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绵长的环地中海/爱琴海/黑海/马尔马拉海海岸线和遍布其间的绝美海景,有棉花堡,卡帕多西亚这样的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有数不胜数的美食甜品和冠绝全球的烤肉文化。

豪不夸张地说,在土耳其的一年中,我曾经不止一次动了在这里买房置业的念头,只不过拜土耳其本国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和俄乌开展后大量涌入,疯狂置业的俄罗斯人所赐,土耳其房地产价格在过去的一年内,翻了一倍都不止,再加上2023年大选年,埃苏丹面临下台的政治不确定性,让我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土耳其这一年,也让我对选择数字游民旅居目的地这件事有了更为深度的思考。绝大多数的数字游民,无论一开始玩儿得有多野,最终一定会找一个或两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建立永久base。

有人也许会问,那这跟不作数字游民有啥区别?

区别在于,前期的“野”是一个探寻自己舒适区的必经过程,而后面的“定”则是在充分行使关于地理位置的“消极自由”,即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一概不考虑。

更重要的是,即便定下来了也依然拥有说走就走,想走多久就走多久,想去哪就去哪的“积极自由”。

归根结底,这份自由的前提依然是,工作和工作地点的不相关性,也是我在之前文章里反复强调的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的第一步。

这些年全世界四个大洲,三十多个国家,上百个城市走下来,我个人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城市是完美的。

寻找居住地和找对象一样,最终跟你携手到老的很有可能不是那个各方面都满足你预期标准的,而是在某一个特别的方面深深地触动了你心灵的那一个。这绝对不是一个光靠理性就能做出的选择。

这里我想引用来自美国民谣歌手Brett Dennen的一句我非常喜欢的歌词:“Follow your heart and you won't get lost.”

人工智能

2022年科技领域最火的话题毫无疑问是“Generative AI”,从年初的Copilot / Dall-E 2, 到年中的Midjourney / Stable Diffusion, 再到年底的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人类的认知。

看到AI如此强大:

极端悲观派的想法是,类似电影《终结者》里的Skynet即将诞生,人类文明将被机器人毁灭。

温和悲观派的想法是,AI会让很多人丢掉他们的工作,加剧内卷。

温和乐观派的想法是,AI会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很多人都不再需要亲力亲为地去做那些他们并不喜欢做的工作的了。

极端乐观派的想法是,AI会协助人类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盈余,并让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趋近于0,人类将进入不必为生计而发愁的UBI时代。

我个人的观点属于温和乐观。

AI毫无疑问会让一些职业消失,但同时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新的职业,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很多我们之前无法想象的新的供求关系会被创造出来。

你问我,到底还能有什么新的职业会被创造出来?我真的不知道。这就好比在照相机没有被发明之前,人们是无法想象会有摄影师这样一个职业的存在的。

但是,短期来看,对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特定技能人群,被AI取代则几乎是板上钉钉,一定会发生事情。

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需要『动手』的体力职业,很多『动脑』的白领职业也许更加岌岌可危,财会审计,律政,设计等行业的初级职位,面临的被AI取代的威胁其实要比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和外卖小哥更大。

中国人有句老话:『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在变革的浪潮中,只有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强,方能全身而退。我认为有三方面的技能特别值得学习和加强:

1.语言能力。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外语,还有我们的母语。从古到今, 语言能力, 特别是写作能力, 都是一个个体可以掌控的最为强大的杠杆。

一根笔杆小到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贫贱富贵,生死存亡,大到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改变历史的进程。

语言是人类作为地球唯一高等生物存在至今最伟大,最复杂的发明,也是最难被AI模仿和攻克的一项技能。语言能力同时也会决定我们与AI交互过程中的顺滑程度(prompt writing)。

2.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一次次技术革命的基本前提。然而也正是因为大量的辅助工具的出现和服务业的空前发达,让很多人失去了最基本的创造能力。所以皮克斯的经典动画电影《机器人瓦力》中才会把未来的人类描述成圆滚滚的蜕化物种。

Stewart Brand把"We are as gods and might as well get good at it"这句话放在每一期《全球概览》的开头, 就是在督促我们行使自己已经有如上帝般强大的创造力,去创作一些东西出来,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消费和享受。

AI的出现其实是对我们人类创造力又一次质的提升,AI也许是一条会喷火的巨龙,与其坐等被它烧死,不如成为那个能够坐在它背上的驯龙人。

3.博雅教育。

美国的一些精英/中产家庭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些大多数中国人压根儿没有听说过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很多顶尖文理学院的录取标准丝毫不低于哈佛牛剑。

文理学院很少会细分专业,而是更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通识教育和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爱因斯坦说:"教育并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事实,而是为了训练人的思考能力。" 互联网的出现让博雅教育不再是文理学院的特权,在这个大学教育普遍向职业技校模式倾斜的时代, 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对缺失的通识博雅教育进行自发性的补足,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加反脆弱,更难以轻易被AI取代的通才。

这里,就要自然地引入我这份年终总结的第三个话题“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

在2022年之前,我读书总倾向于读那些更新的,更畅销的书。而在2022年,我则把阅读重点放在了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上面。在我看来,这是进行自我博雅教育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我能找到的对于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最高级的精神指导。

正如《黑天鹅》作者塔勒布所说:

“A good book gets better at the second reading. A great book at the third. Any book not worth rereading isn't worth reading.”

下面我就罗列分享一些我这一年阅读经典的心得。

首先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都上过《马哲》课,但是真正把这门课当回事儿的人寥寥无几。现在重新捧起它,真的有一点“曾经有一份爱放在我面前的”一般的悔恨。在这里, 我要特别感谢《看理想》平台的杨照老师,正是他的音频课才让我体会到了《资本论》的深刻之处,在这门课中杨照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

《资本论》是以人逐渐远离原初真实的顺序安排的。从“使用价值”堕落到以“交换价值”定义商品,再堕落到将自己的欲望让渡给“拜物”(fetishism)冲动,再堕落到以金钱涵盖一切价值,再堕落到金钱又从交易计算工具上升为主宰,也就是“资本”的出现。金钱本来是人用来购买物品的,变成“资本”之后便倒过来,变成以金钱来购买人,将人化为“物”,为换取更多“资本”而服务。“资本”是主人,人反而成了服务“资本”的奴仆。

这段话其实触碰到了马哲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即资本对人的异化,世间万物似乎都逃脱不了被异化的宿命,即便是人的理性,我也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考试是为了验证学习成果

直到学习的唯一动力就是通过考试

拍照是为了保存旅行的美好回忆

直到出门旅行就是为了发朋友圈

工作赚钱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

直到生命终结前一瞬间才意识到,虽然自己银行账户有一长串的数字,但生活质量却是如此的不堪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要时不时地扪心自问,我们目前在做的事情

到底是目的,还是只是手段?

我今年读到的第二本对我影响很大的经典是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如果说我们日常生活默认带着一层美颜滤镜的话,那么这本书则把滤镜背后最为真实(丑陋)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的第四章里,有一段话用非常华丽的辞藻描述了『数字游民』的生活态度,我在这里把它摘录出来并且重新做了翻译: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employment spectrum and close to the top of the power pyramid circulate those to whom space matters little and distance is not a bother;

在就业谱系的另一端,聚集着一群丝毫不受空间和距离束缚的精英。

people of many places but of no one place in particular. They are as light, sprightly and volatile as the increasingly global and extra- territorial trade and finances that assisted at their birth and sustains their nomadic existence.

他们四海为家,随遇而安,他们轻盈、灵动、多变,以全球日益增长的全球化跨境贸易和金融为财富杠杆来支持他们游牧式的生活方式。

As Jacques Attali described them – ‘they do not own factories, lands, nor occupy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Their wealth comes from a portable asset: their knowledge of the laws of the labyrinth’.

正像法国经济学家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在其著作《迷宫的智慧》(作者在书中将现代社会比作迷宫)中所描述的一般:“他们不拥有工厂和土地,也不担任行政职务。他们的财富来自一种便携式资产:他们对迷宫法则的熟稔”。

They ‘love to create, play and be on the move’. They live in a society ‘of volatile values, carefree about the future, egoistic and hedonistic’. They ‘take the novelty as good tidings, precariousness as value, instability as imperative, hybridity as richness’.

他们“乐于创造、玩乐和迁移”,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固定价值观、对未来无忧无虑、崇尚自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社会。他们“享受新鲜事物,欣赏冒险精神,唯变化为永恒,以交融为富足”。

In varying degrees, they all master and practice the art of ‘liquid life’: acceptance of disorientation, immunity to vertigo and adaptation to the state of dizziness, tolerance to the absence of itinerary and of direction and to indefinite duration of travel.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并实践着“液态生活”(liquid life)的艺术:坦然接受因方向的迷失带来的眩晕感,并对毫无计划,亦无限期的旅行有着极高的容忍度。

我今年读到的第三本经典,是已故心理学大师弗洛姆的封笔之作《占有还是存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弗洛姆其实就融合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基督教和佛教禅宗等诸家思想,对所谓的“The New Rich”给出了无比清晰的定义:

图片

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以达到完全的存在。

相信自己,坚信自己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结,需要兴趣、爱以及与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安全感、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将它们建立在占有欲、贪欲和控制世界的欲望之上,把自己变成财产的奴隶。

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或物会赋予生命以意义,要彻底独立且不执于物,这是全身心地积极关爱他人、与他人进行分享的前提条件。

完全存在于当下。

从给予和分享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从囤积和剥削中获得快乐。

热爱并尊重生命的一切形式,了解只有生命和一切促成其成长的东西才是神圣的,而非物质和权力这些死的东西。

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消除贪婪、仇恨和幻想。去除偶像崇拜,不抱任何幻想地活着,因为人已经到了不需要幻想的阶段。

培养自己爱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

抛弃自恋,承认人生中固有的悲剧性局限。

把自己和同胞们的全面发展当作生活的最高目标。

认识到遵守纪律和尊重现实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认识到只有结构上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而且必须认识到作为生命之属性的结构和作为毫无生命、僵死之物之属性的“秩序”之间的区别。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是为了逃避不堪忍受的现状,而是预判现实的可能性以期改变不堪忍受的现状。

不欺人,也不为人所欺;可以做一个天真无邪的人,不可做一个幼稚无知的人。

认识自己,不仅要认识自己所了解的那个自我,而且要认识自己所不了解的那个自我——其实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都有一个朦胧的认识,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

意识到自己与一切生命体的同一性,从而放弃征服、控制、剥削、掠夺和摧残自然的目的,努力去理解自然,同自然合作。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自由不是一堆贪婪的欲望,而是一个精妙的平衡结构,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成长与衰败、生存与死亡之间的抉择。

认识到罪恶和毁灭乃是成长停滞的必然后果。认识到只有少数几个人具备所有这些品质、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同时并不怀有“达到这一目标”的野心;认识到这种野心只不过是贪婪和占有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在不断增长的活力中获得幸福,无论命运允许人走多远。因为尽可能充实地生活已经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人们几乎不会去关心自己能不能获得成就。

(以上引自上海译文出品《占有还是存在》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程雪芳)

最后,我想用毛姆的《刀锋》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这份2022年年终总结的结尾: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的。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追求永恒。但是更加愚蠢的做法是不去享受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快乐。如果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本质,人们可能会认为把它作为我们哲学的前提是最合情合理的。我们谁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初次踏入时,河水流去,继之流来的河水也同样凉爽、清新。

2022年12月27日于波兰罗兹

本文系数字游民Jarod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坚持原创不易,你的打赏和转发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数字游民部落致力于推广目前在全世界日益流行的数字游民生活方式,和Lifestyle Design的方法和理念。

数字游民部落Discord开放社群限时免费邀请链接:

https://jarodise.com/discord

数字游民知识星球是目前中文互联网较权威的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主题社群,扫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开启你的生活方式设计之旅!

image.png

Did you find this article valuable?

Support Jarod Zhang by becoming a sponsor. Any amount is appreci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