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诞生记

我出生在内蒙古西部一个叫做乌海的小城市,小时候到我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常常会有父母的同事朋友带着家里点孩子到家里来向他们“取经”。高中的时候离开了故乡乌海,来到了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包头,学习成绩依然不错, 但是理工科开始感觉有些许吃力,我所就读的高中是包头以文科见长的包四中,高二分文理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选了理科,理由是:”学习理科将来才有可能追随舅舅去美国发展,学文科没戏!”高考考了600分,那年题简单,600分看似很高其实是个尴尬的成绩。报志愿的时候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大体方向是要定在北京,最后听从父亲某位朋友的建议,报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计算机专业。

依然记得很清楚,上大学的第一天,第一节课是数学分析,这是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6个学分大课。老师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进来废话很少,直接开始在黑板上证明两个不等式。。。结果就是,我两节课什么都没听懂。接着计算机文化概论课上我发现自己换算2进制不灵光。另外一门奇葩的数学课是空间解析几何,行列式变换,矩阵相乘我从来就没整明白过。这还不算完,高等代数课更听得跟天书一般。原本觉得数学课只要混过去就好,学好计算机相关的就行,结果开始上C语言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料,区区一个指针的概念就把自己给整懵了。大一这年是在挫败感和绝望中度过的,最终的学分绩点是2.2/4,感觉自己离“美国梦”越来越远了。

怎么办?换专业!2005年夏天在我生日那天,父亲带着我坐着火车回到了北京,当时跟教务处的人谈换专业时候自己还不知道换什么好,最后傻傻地问了一句:“理工科里面哪个专业数学课比较少?”,“资源勘查工程”,好吧,那就它了!至今都不敢相信一个改变人生的命运居然自己居然做得如此草率。

大学后三年的主题是学英语和GPA救赎,我的英语底子一直不差,但是刚上大学时候离“流利”水平还差一些。感觉自己水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是在2006年夏天,2006年一整年背了20遍GRE词汇精选(红宝书),看了无数网上教程,做了N套真题,写了40篇AW作文。最重要的是,这年夏天我开始不用字幕看美剧了,当时看的是The OC和The Apprentice,一天8个小时的强度。同时,开始一集不差的看美国深夜脱口秀节目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这个节目如今已经被搜狐视频引进了国内,叫《柯南秀》)。

不得不承认,自己从上大学开始就已经从优等生降级到C Student了,但是英语好为我打开了很多扇门,第一扇重要的门是自己被教授选中去内蒙古兴安盟额济纳陪一群以色列地质学家钻油砂。紧接着在2007年底我过关斩将,突出重围,拿到了国际油田服务巨头斯伦贝谢(NYSE:SLB)的offer。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中头彩了。

命运弄人,2008年大学毕业,在我即将加入工作的节骨眼,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从顶点的140多美元一路降到不到40美元一桶,斯伦贝谢全球裁员10000人,我作为一个尚未入职的新人,入职计划被无限期搁浅,大学毕业后在年待业一年。过年时候都不好意思出去拜年,因为逢人都会问:“大学毕业去哪工作啦?”。

待业这年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儿,第一件是自己开始系统的学习健身了,第二件是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The 4-Hour Work Week》这本神书。这期间搜罗了不少关于Lifestyle Design,长期旅游,网络创业相关的博客,用Google Reader做了一个列表,每天给自己洗脑,坚信自己有一天也能像这些人一样在网上靠经营自己的原创内容无拘无束的周游世界。

时光推移,油价回涨,斯伦贝谢最终还是安排我入职了,工作地点是非洲乍得。2009年8月9日,我独自一人乘坐法航AF129航班从北京飞到了巴黎,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出国。巴黎两周培训后又来到刚果,刚果培训三周后飞到乍得,在乍得待了俩礼拜后又到来纸醉金迷的迪拜,最后在阿布扎比完成了三个月炼狱般的培训。

2010年我正式开始在非洲乍得上班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国家政局不稳定,乍得是斯伦贝谢在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实行四周轮休制度的国家基地。何为四周轮休? 就是工作四周,然后放假四周,放假时候照样拿工资,公司出钱买机票送你回家或者你想去的地方。在非洲过的苦日子我就不在这里熬述了, 但是这四周轮休的作息制度对于我来说太完美了。坦桑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法国,荷兰,比利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美国,不到两年时间,我从一个从未出过国的土鳖摇身一变变成环球旅行达人。同时这样的工作制度也彻底把我惯坏了,我知道可能再也没法接受一份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了。

在斯伦贝谢现场工程师圈子内流传着所谓的三年之痒的说法,很多工程师干满三年都会跳槽,辞职,或者选择继续深造,我也不例外,到了第三年的节骨眼,我毅然决定离开油田去天寒地冻的加拿大攻读硕士学位。在加拿大的一年半可谓是work hard,play harder,很快就过去了。这时候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可能是错误的决定,回到斯伦贝谢乍得基地继续做测井现场工程师。刚在乍得干了俩月,家中传来噩耗,父亲心脏病突发去世了。2014年一月,我跟公司申请调回国内做地质导向工程师,本来以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哪知道2014年中石油反腐风波导致钻井数量锐减,原本许诺给我的地质导向工程师职位也黄掉了,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失业了。9月份正式办理了辞职,踌躇满志地加入了一家山东烟台的民营企业做中东市场,常住地是迪拜。迪拜虽好,但是我慢慢的发现新加入的这个民营企业是个深坑,公司管理制度混乱不说,各种还有各种奇葩的小领导在你身边恶心你。2015年1月,我在正式转正的那一天递交了辞呈,就这样我在半年之内两次辞职。再次进入无业状态。

2015春节的时候,带着女朋友一起去泰国北部和老挝走了一个多月,在清迈和曼谷遇到很多国外的年轻人,他们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互联网上赚钱养活自己,因为工作完全是在网上,所以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办公,这样的人如今称为Digital Nomad,国内翻译为“数字游民”,这群人中有做网站,写程序,写博客的,这些都是比较传统的数字游民职业,还有一些比较特殊,比如一个土耳其大叔的工作来源就是给酒店预订网站Booking.com 上面的酒店做土耳其语翻译,每天工作4小时,每月稳定入账1000欧元,这1000欧元足以支持他在东南亚逍遥自在的生活,像他这样的人我们在这次旅行过程中遇到很多,他们可以被统称为“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还有一个加拿大小伙,他做了一个网站专卖水烟壶,水烟壶生产外包给国内深圳某家生产商,然后发货和客服全部交给加拿大一家本土物流公司进行,他自己只需要做搜索引擎优化,确保人们在加拿大搜索“水烟壶”时能在搜索引擎靠前的位置找到他的网站,这样他虽然需要分一点利润给物流公司,但是却极大限度的解放了自己,因为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搜索引擎优化,他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字游民创业者”。

回头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数字游民不都是我在09年待业时候读到那本《The 4-Hour Work Week》的实践者吗?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发现随着互联网近些年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数字游民的行列,他们代表了一股新生的不向传统价值观屈服的力量,并且在全世界各地发展壮大,并且开始在东南亚的一些热门旅游城市生根发芽。甚至出现了Nomadlist.com这样的网站对全世界不同的城市的各项指标(房租,天气,空气质量等)进行综合评比打分,方便数字游民们选择自己未来生活,工作,创业的基地。

现在的自己,而立之年,尚未成家,没有工作(也不想找工作),没有房贷,积蓄还够养活自己一阵子,热爱自由,渴望旅行,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游民,但是我已经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数字游民,这个网站的初衷不仅仅是要记录自己从游民到数字游民的蜕变过程,更要在中国范围内推广和传播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方法和理念,因为这方面的中文信息还相当匮乏。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读到这里,并且有兴趣成为一名数字游民,请继续关注本站,或者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本站的微信公众号-数字游民部落(ID:szymbl)

同步微博地址: http://weibo.com/u/5640574015

豆瓣小组地址:http://www.douban.com/group/56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