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小🍠演算法工程师访谈”的微博在全网掀起了诸多讨论。这段访谈,猛一听似乎有一点危言耸听,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又与现实并无二致。
客观地说,今时今日,算法分发主导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主流,就连一向克制的微信,都改变了其推送逻辑,甚至有模有样地抄出了一个“小绿书”。
在这个全民联网的时代,算法毫无疑问是一柄双刃剑: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算法可以帮你发现更多“你可能感兴趣”,但是自己却并不一定找得到的好内容/好产品,但是与此同时,算法巧妙地利用了多巴胺成瘾机制,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算法就像一把能够撬动地球的杠杆,它让安迪沃霍尔的那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的预言成为现实。
但是与此同时,算法和人治联合打造的流量黑箱,也给创作者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流量焦虑,成千上万多创作者成了心甘情愿为平台打工的赛博佃农,有些人甚至被算法异化成了非人一般的存在。
面对这样一个并不能让人乐观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是内容消费者,那么你需要彻底搞明白算法分发的机制,以及多巴胺的成瘾机制。
在拥有了这一层认知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算法分发的内容从你日常的内容消费中剥离,例如,使用平台的“关注页”作为你浏览入口,而不是它默认的主页,或者干脆使用RSS来订阅你所关注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减少你在手机上面消费内容的时间,多花时间阅读原版书籍,观看完整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
如果你是内容创作者,你需要明白,在这个算法主导分发的时代,你的内容质量的好坏与其能获得的曝光度并非直接相关,内容能否被看到,很大程度取决于平台打造的联合了算法和人工干预的流量黑箱。
一味地去揣测和迎合这个流量黑箱不仅仅是徒劳的,而且很有可能让你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心理深渊。
你需要做的是:
1. 时刻谨记对于你所创作的内容,最重要的受众是你自己。优先创作让自己满意/自豪的内容,而不是能“吸引眼球”的内容。
2.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尽可能多地在不同平台,以不同的形式分发你的内容,最大程度避免被流量裹挟的风险。
3. 带着SEO(搜索引擎优化)的思维创作内容,毕竟,高质量的内容也许短时间内不一定会被算法识别,但是长远来看,是一定会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
4. 一定要想方设法把算法主导的公域流量导流到私域,否则无论你的粉丝再多,也都仅仅是空中楼阁。